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太陽成集團tyc151cc·官方登錄

學院動態(tài)
學院動態(tài)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動態(tài) > 正文
段天璟:懷念敬愛的導師張忠培先生
作者:教學與師資辦公室時間:2020-10-19點擊數(shù):

2001年,段天璟與張忠培先生在香港整理考古發(fā)掘資料

2017年7月5日9時40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敬愛的導師張忠培先生停止了思想。

在白山黑水,在海峽兩畔,在江河之濱,在大洋彼岸,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人陷入了沉重的悲痛和深深的思念之中。人們沒有想到、不敢相信這位博學睿智而不乏幽默、嚴謹認真卻可親可敬、思想深邃更平易近人的張先生真的離開了他熱愛的事業(yè)、戰(zhàn)友、親人和學生們!

得到這一消息時,我不愿相信這個晴天霹靂般殘酷的噩耗!

6月30日下午15時,我還與先生通電話,談了40多分鐘,我告訴先生,我今年有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被批準立項,這個關于夏時期中國北方地區(qū)文化互動與社會研究的項目,要在先生學術思想的指導下,沿著先生基于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的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學說的道路走下去!7月份學校放假了,我要去北京見先生,與先生好好談談,我有很多事情想向先生匯報、有不少問題想向先生請教。怎料,竟天人永隔!

隨即,我與趙賓福、李伊萍、楊晶老師打電話詢問,電話那邊傳來了陣陣哭泣的聲音。我給田建文老師打電話,他哽咽著說,先生6月30日上午給他打電話,談到了我,先生讓田老師側(cè)面問問,不要提及先生對我的牽掛,田老師便在微信中“王顧左右而言他”地提醒我給先生打個電話,于是我才意識到并于6月30日下午給先生打了這個電話。田建文說:“我知道,那個時候,張老師想你啦!”電話這邊,我淚如雨下。我回想起,那時先生的聲音,與往常沒有太多的不同,和我談笑風生,興致很高。如今想來,6月30日先生在電話里與我通話時,竟是忍著沉重的病痛,集中起全身的力量,用聲音努力地給我這個他最年輕的研究生傳播著陽光積極、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7月5日晚,我與李言老師乘車火速趕往北京,參與治喪工作?;疖嚿?,我徹夜難眠,手機里不斷地閃現(xiàn)出吉林大學自1973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以來的各屆學生自發(fā)寫出的一封封唁電、一幅幅挽聯(lián)、一篇篇悼文。從1973到2016級,既有年過七旬的老畢業(yè)生,也有剛?cè)爰执髮W考古學、博物館學專業(yè)僅一年的新同學,猶如接力一般在很短的時間里把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一個都不少地匯集在了一起。

7月6日晨,我和李言老師抵京,天降暴雨,天地一片昏暗。雨中,我們努力前行。我的心情如同這天氣,沉重到了極點,雨水、淚水、汗水混在了一起,打濕了我的全身,模糊了我的視線。

到了小石橋,喬梁、楊晶老師已陪同師母馬淑琴先生、曉悟兄和偃北兄在家里等候。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徐海峰等同仁在幫助接待。

我和李言老師來到了設在張忠培先生客廳的靈堂里祭拜先生。我在先生的遺像前,本想安慰師母,竟握著師母的手悲慟不已。沉痛、悲傷、難舍的情感在我心里涌動起來,無法平撫。追隨先生學習、工作的情景,不斷地從我的腦海里閃現(xiàn)了出來。

我于1996年進入吉林大學考古學系考古專業(yè)本科學習。入學時,便從師兄、師姐那里聽到了張先生的不少故事,懵懂中對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教授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1998年7—11月,我參加了內(nèi)蒙古赤峰市大山前遺址的發(fā)掘。此次發(fā)掘,張忠培先生擔任領隊,朱延平、郭治中、王立新、彭善國等老師擔任指導教師(按:內(nèi)蒙古大山前遺址1998年的發(fā)掘,獲得1998年度一等獎空缺的全國田野考古發(fā)掘二等獎)。我心想,終于有機會能夠在考古工地見到張先生這位中國田野考古的代表了。一日,張忠培先生在考古工地作講座,先生講完,年輕氣盛的我站起來,一口氣向先生提了三個問題。張忠培先生微笑著一一作了解答。第二天,在工地上,張忠培先生與幾位老師在各探方間仔細查看,詳細討論。不一會兒,先生來到我的探方旁邊,當時,我被分配到了發(fā)掘區(qū)最南邊的兩個探方擔任負責人。這兩個探方中間隔一道一米寬的隔梁,在隔梁的兩側(cè),第二層下大約同一位置各出現(xiàn)了一個平面呈半圓形的灰土圈。于是,先生便問我,這位同學,請你說說,這兩個灰土圈是一回事嗎?如果是或不是一回事,為什么?如果要證明你的判斷,怎么辦?被這位大教授一問,我馬上緊張了起來,不知所措。先生又說,你不要著急,停下來,想想清楚,自己動動手,找找線索。說罷,先生便到別的探方查看去了。我頭上、手心里的汗冒了出來,嘴上應承著,無頭蒼蠅般地在平面上、剖面上刮起來。一會兒,先生又走過來,看了看我,對我一笑說,你靜下心來,仔細考慮好了,再動手;你昨天問了我三個問題,我今天也問你三個問題,不過,這可不是“報復”哦,理論要和實際結(jié)合起來嘛!說得我也跟著笑了起來。后來,我才恍然大悟,先生是在“棒喝”我,考古發(fā)掘,需要有整體發(fā)掘的思想,當發(fā)現(xiàn)重要的遺跡現(xiàn)象時,應不受隔梁這樣的條條框框的約束,隨時打掉隔梁,整體揭露遺跡。我后來打掉隔梁,竟然發(fā)現(xiàn),這兩個灰土圓圈分屬于兩個具有打破關系的單位!我心中暗自佩服張忠培先生的“火眼金睛”,更感激先生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的良苦用心和“循循善誘”與“當頭棒喝”的獨特教育方式。近二十年過去了,這一幕恍如昨日。

2011年8月,張忠培先生在赤峰魏家窩鋪遺址與趙賓福、段天璟合影

2001年8至12月,我已是碩士研究生。經(jīng)過選拔,我作為成員參加了先生牽頭與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合作的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香港東灣仔北遺址考古資料的整理與報告編寫工作。在港期間,張忠培先生還和徐蘋芳先生一道代表中國考古學會與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共同舉辦了系列學術講座。在整理工作期間,香港方面給張忠培先生安排了賓館,可以單獨住宿。但是,先生堅持與我們一同住在港方租用的一套位于九龍的四居室的單元房中,客廳作為整理室,臥室既住宿又辦公,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的李浪林老師覺得,這樣的工作條件非常簡陋、很艱苦。但先生不以為然,與我們同吃住、摸陶片、看記錄,自得其樂。11月底,我碩博連讀的申請獲得吉大研究生院批準,經(jīng)趙賓福老師的推薦,我得以在張忠培先生的指導下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先生專程把我叫到他的房間,對我說,你要讀博士了,進入學術界要有學者的樣子,以后跟著我,好好學;你現(xiàn)在光做些技術工作,這不行,要認真深入、扎扎實實地摸陶片!2001年12月24日,我們結(jié)束了工作,自香港經(jīng)由北京返回長春。到了北京,張忠培先生一定要我們到他家里吃飯,并且特別囑咐師母多做些飯、多弄些菜,說,段天璟是個大肚皮,年輕學生飯量大,讓他多吃點!吃完飯,先生來到書房,送我一本《元君廟仰韶墓地》,并在扉頁上題字“段天璟同學:望能從此書中找到不足之處,如是,就進步了,這是我對年輕朋友的寄望”。殷切希望,舔犢之情,躍然紙上。

元君廟仰韶墓地書名頁上的張忠培先生簽字

此后,幾乎每次到京,與張忠培先生談話到中午,先生都要師母準備午飯,邊吃邊談。一次,午飯時,我頗有感慨地說,張先生真是精力旺盛、聰明過人,一同吃飯的師母和偃北兄就笑了起來。先生不語,我問師母,為何發(fā)笑?師母說,有一次師母讓先生去樓下買“太子奶”(注:一種奶制飲品),可先生卻跟人家售貨員說,要買太奶!大家都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了起來。

這時,我才明白,張忠培先生天資過人,更可貴的是,他把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他熱愛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事業(yè)上,無暇也無力顧及其他。舉世皆知先生睿智大氣、高屋建瓴,可哪知先生的生活如此純粹,如此簡單,是如此的一位真學者、真宗師!

2005年我博士畢業(yè)之后,留在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任教。2008年8月,我想攜妻一起探望張忠培先生和師母。電話打通后,是師母接聽。師母說,天氣挺熱,就不必過來了。我執(zhí)意前往。我們到了先生家,師母才告訴我,先生在醫(yī)院住院,要做腰部手術。我們趕往醫(yī)院,先生正在醫(yī)院的休息區(qū)與朱延平等社科院考古所的幾位老師談東北考古的相關問題,見我們來了,示意我們坐下,參加他們的談話。談了兩個多小時,朱延平老師一再要求他休息,他才與我們告別。他一路送大家下樓、來到住院樓門口,與大家道別,安慰大家說:“我不怕死,我早已是參透生死的人了!”在樓門口,我把我已被國家留學基金委錄取,要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的消息告訴了他。他說,你到美國要多學習國外的東西,要學些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古代埃及的課程,在國外學習不能總搞中國的東西,在國外光學中國的東西那叫什么留學??!

我回國后,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資助,得以修改和出版我的博士論文(詳見《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中國》序和后記)。2014年初,書稿清樣出來后,我請張忠培先生作序。適逢先生八十壽辰,我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資深編審范明禮老師在這本書的扉頁加上了“謹以此書祝賀敬愛的導師張忠培教授八十華誕”字樣。先生看到后說:“用我指導的博士論文給我祝壽?如果你在扉頁加上這行字的話,我就不給你做序了?!蔽蚁蚍独蠋熮D(zhuǎn)告了張先生的意見,范老師聽罷大聲叫好,當即去掉了這行字。范老師說,早有耳聞張先生是位大文化人,現(xiàn)在看來張先生真是一位實事求是、實實在在的大文化人!

張忠培: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中國·序書影

7月11日晨,八寶山東禮堂,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家各部委、在京和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群團組織以及香港臺灣、歐美各國的學術機構紛紛送來花圈、發(fā)出唁電,為張忠培先生送行。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歷屆畢業(yè)生自發(fā)地制作了數(shù)十幅挽幛肅立于道路兩側(cè),護送先生。各級領導、學界鴻儒、專家學者、青年學生、各界人士千余人向先生告別。

這時,我回想起6月30日,先生在電話里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我累了!”我不禁又一次潸然淚下。張忠培先生為中國的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yè)、為中國高校的考古教育事業(yè)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張忠培先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yè)留下了寶貴財富!

7月12日,我返回長春。我在飛機上俯瞰蒼茫大地,在這片張忠培先生深深地熱愛著的土地上仔細地搜尋,想找回他的身影??墒?,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位指點江山、思接千載的張忠培先生了!我們再也見不到那位鐵骨錚錚、甘當人梯的張忠培先生了!我們再也找不到那位有大智慧、文辭瀟灑的張忠培先生了!

張忠培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張忠培先生的思想仍指導我們奮力前行!

張忠培先生偉大而光輝的形象在人類的思想寶庫中永生!

張忠培先生永垂不朽!

痛哉!

7月12日,又一夜難眠,撰成此文。

7月13日晚改定,時長春暴雨,為先生泣!

謹以諸多記憶中的幾個小片段懷念敬愛的導師張忠培先生!

作者簡介

段天璟:男,1977年生,山西人,歷史學博士,吉林大學考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所有: 太陽成集團tyc151cc   吉ICP備06002985號-1     吉公網(wǎng)安備 22017302000045號

XML 地圖 | Site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