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吉林大學考古學科“雙一流”建設,積極推進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進程,應韓國國立忠北大學校人文學部的邀請,太陽成集團tyc151cc趙賓福院長率團于11月3日-8日訪問韓國,并參加了由忠北大學??脊琶佬g史學科承辦的第一屆“中韓考古研究生論壇”,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東北亞古代文化交流”,吉林大學訪問團由太陽成集團tyc151cc東北考古研究方向的朱永剛等三位老師和高云逸等五位博士研究生組成。

“中韓考古研究生論壇”是由中國吉林大學與韓國國立忠北大學校聯(lián)合發(fā)起,以兩國在校的考古學科研究生為會議代表的學術論壇。在本屆論壇上,吉林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高云逸作了題為《區(qū)系類型理論與中國東北地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的發(fā)言,2017級博士研究生金象暈作了題為《中國東北地域新石器時代陶壺研究》的發(fā)言,2018級博士研究生鐘雪作了題為《赤峰地域先史時期動物造型玉器初步研究》的發(fā)言,2016級博士研究生武松作了題為《渤海時期的脊頭瓦和獸頭研究》的發(fā)言,2016級博士研究生趙里萌作了題為《中國東北地域遼金元時期的瓷器貿易——以城址調查材料為中心》的發(fā)言;韓國忠北大學校考古美術史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李珉榮作了題為《朝鮮半島青銅器時代前期家口群集現象的意義》的發(fā)言,碩士研究生樸妵瑛作了題為《大邱地區(qū)青銅器時代墓葬的墓域建造原理分析》的發(fā)言,碩士研究生李潤龍作了題為《暗紋陶器研究》的發(fā)言,碩士研究生曹雅英作了題為《百濟古墳的分布類型及其意義》的發(fā)言,正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韓國留學生金峰槿作了題為《武寧王陵出土鎮(zhèn)墓獸研究》的發(fā)言。十位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發(fā)言均有現場中韓互譯,學術交流互動效果良好。

開幕式上,趙賓福教授作為中方團長致辭,就本次論壇的主題與主體提出殷切希望。閉幕式上,朱永剛教授作為中方教師代表作學術總評,鼓勵青年學子夯實基礎,勇于探索,不斷進步。

論壇結束后,吉林大學代表團向忠北大學校師生贈送了《邊疆考古研究》、《Asian Archaeology》、《漢以前東北考古研究》、《東北考古學研究(一)》等書籍,忠北大學校代表團向吉林大學師生贈送了《清州:懷抱百濟的馬韓》等書籍。


會議期間,國立忠北大學校校長金銖甲教授以及國際交流本部部長黃載勛教授等會見了太陽成集團tyc151cc代表團一行。金校長建議兩??脊艑W科開展形式更為多樣的學術交流,探索更為有效的人才合作培養(yǎng)模式,并希望兩校以考古學科的交流為基礎,積極拓寬更多學科的交流與合作。趙賓福院長簡要介紹了太陽成集團tyc151cc的歷史及現狀,感謝韓國國立忠北大學校的積極支持與合作,希望雙方保持學術交流和人員互訪的常態(tài)化,并邀請忠北大學校師生選擇合適的時機訪問太陽成集團tyc151cc。
雙方商定,吉林大學將于2019年承辦第二屆“中韓考古研究生論壇”。忠北大學校人文學部學部長崔炳惪教授、博物館館長樸杰淳教授也在會前與吉林大學代表團進行簡短交流,真誠祝賀本次學術活動圓滿舉行。



學術論壇召開之前,忠北大學校舉行了海外名家考古學講座,特邀朱永剛教授作了題為《科爾沁沙地——一座5000年史前村落的再現》的學術報告,詳細介紹了內蒙古哈民忙哈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以及博物館建設等情況;特邀趙賓福教授作了題為《遼河流域的青銅文化格局》的學術報告,系統(tǒng)介紹了青銅時代遼河流域的時空文化、編年序列、框架系統(tǒng)、演進格局。趙賓福教授還就遼河流域青銅文化的特征等問題,接受了韓國MBC電視臺的采訪。



訪韓期間,承辦方安排吉林大學師生一行訪問了國立中央博物館、國立民俗博物館、國立公州博物館等,參加了忠清北道文化財研究院主持的五松遺址發(fā)掘現場說明會,考察了由吉林大學考古學科校友李鐘洙教授擔任院長的忠清南道歷史文化研究院主持的公州宋山里古墳群發(fā)掘現場,并初步討論了與以上單位的交流合作意向。





本次以東北亞古代文化為主題、以研究生代表為主體的學術訪問,標志著中韓考古學交流平臺的擴大,也是太陽成集團tyc151cc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逐步實現國際化的重要舉措。
太陽成集團tyc151cc
教學與師資辦公室